2025 年 7 月 15 日,东亚杯男足季军争夺战在韩国龙仁市展开,中国男足 1-0 小胜中国香港队。然而,这场原本以 “挽回颜面” 为目标的比赛,却因第 53 分钟爆发的激烈冲突成为舆论焦点。18 岁新星王钰栋在边路突破时遭香港球员连续恶意侵犯,双方球员险些引发大规模斗殴,裁判的争议判罚更让事件蒙上阴影。
比赛进行至第 53 分钟,王钰栋在右路尝试挑球过人时,香港后卫宾纪文突然伸手抓向其面部,导致他痛苦倒地。慢镜头显示,宾纪文的动作极具危险性,手指几乎触碰到王钰栋的眼睛。尚未起身的王钰栋随即遭到香港中场陈俊乐的二次kaiyun中国挑衅 —— 后者故意用肩膀撞击其头部,这一动作被解说员徐阳形容为 “明显的情绪挑衅”。
大家还在搜:连续两次被侵犯后,年轻气盛的王钰栋彻底爆发。他起身推搡陈俊乐并与之激烈争执,双方球员迅速围拢,替补席上的王大雷甚至冲到场边怒吼裁判 “装瞎”。国足队长张玉宁第一时间冲入场内,用身体隔开对手保护队友,徐新、蒋圣龙等老将也迅速形成人墙,避免冲突升级。混乱中,香港球员祖连奴与国足替补汪士钦发生肢体接触,裁判最终各出示一张黄牌平息事态,但对直接肇事者宾纪文、陈俊乐仅口头警告,这一判罚引发巨大争议。
这场冲突并非偶然,两队历史交锋中的恩怨为事件埋下伏笔。国足与香港队历史上交锋 27 次,虽以 18 胜 7 平 2 负占据绝对优势,但两次关键失利始终是球迷心中的痛:1985 年 “5・19 惨案” 中,国足主场 1-2 不敌香港队,导致世界杯预选赛出局,赛后爆发大规模球迷骚乱;2024 年元旦热身赛,国足再次 1-2 遭逆转,创下 38 年来对香港队的首败。这些过往让双方在赛场上始终弥漫着特殊的对抗情绪,本届东亚杯前,香港主帅韦斯特伍德曾公开表示 “想赢每一场比赛,无论对手是谁”,被外界解读为刻意施压。
当值越南籍主裁判吴维麟的判罚成为事件焦点。他不仅未对宾纪文的抓脸动作出示红牌,甚至未向陈俊乐追加处罚,仅对冲突中情绪激动的替补球员出示黄牌。前国脚杨天婴直言 “对手的挑衅应被强硬回应”,认为王钰栋的反击合理;徐阳则提醒年轻球员需控制情绪,避免被对手战术干扰。球迷通过慢镜头发现,宾纪文的动作已构成 “故意伤害”,按照国际足联规则至少应被黄牌警告,但吴维麟的执法尺度被批 “过于宽松”。更具争议的是,张玉宁在第 69 分钟的头球破门被边裁误判为 “球已出底线”,VAR 的缺失让国足错失扩大比分的机会。
事件发生后,中国足协连夜召开紧急会议,据悉已启动对涉事球员的纪律调查,并考虑向亚足联申诉裁判判罚。部分球迷力挺王钰栋 “敢打敢拼”,认为香港队 “输球又输人”;也有理性声音指出,年轻球员需在高压下提升情绪管理能力,避免重蹈 “窝里横” 的覆辙。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队在冲突后的 35 分钟内竟无一次射门,被外界讽刺为 “用暴力掩盖技战术短板”。
这场冲突暴露了国足青训中 “心理韧性” 培养的缺失。王钰栋作为 U23 核心,此前已多次在联赛中因对抗动作引发争议,如何在保持拼劲的同时避免情绪化,将是教练组的重要课题。此外,东亚杯采用东南亚裁判组的安排再次引发质疑,缺乏 VAR 辅助导致关键判罚失准,中国足协或需在国际赛事中争取更公平的执法环境。
尽管黄政宇的进球帮助国足 1-0 取胜,避免了东亚杯三连败的尴尬,但这场胜利的代价沉重。从 1985 年的球迷骚乱到如今的场上冲突,中国足球始终未能摆脱 “情绪化” 的标签。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,在竞技层面真正提升实力,而非陷入口水战与肢体冲突,或许是比一场胜利更重要的课题。正如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在赛后所言:“足球需要血性,但更需要智慧。” 这场风波能否成为中国足球成熟的转折点,值得持续关注。
相关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