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月 8 日,“花溪之夏避暑季・弈聚心学孔学堂”2025 天元围棋第四届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在贵阳孔学堂盛大开幕。来自全国 26 个省(区)市的 493 名少年棋手齐聚贵阳,其中年龄最小的仅 4 岁,最大的 15 岁,他们将在为期 5 天的赛事中展开智慧交锋,同时感受孔学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贵阳的避暑魅力。
本次赛事由中国围棋协会、贵州省体育局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,是孔学堂 2025 避暑季研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赛事规模较往届显著提升,参赛棋手覆盖儿童 A 组至少年组共 6 个组别,其中儿童 A 组 124 人、儿童 B 组 143 人,少年组 51 人,各组别采用积分编排制,儿童 A、B 组需完成 12 轮较量,其余组别进行 9 轮对决。比赛用时根据年龄差异化设置,少年组每方基本用时 45 分钟,儿童 E 组则采用双方共用时 60 分钟的规则,既保证竞技公平性,又贴合少儿身心特点。
孔学堂作为国家 4A 级景区和贵州文化地标,其汉唐风格建筑群与围棋的传统文化属性相得益彰。赛事期间,主办方特别策划 “心、性、棋、理” 主题文化体验活动,棋手们可参与阳明心学讲座、传统礼仪展演,在棂星门、大成殿等标志性建筑间感受 “知行合一” 的哲学智慧。正如孔学堂相关负责人所言:“围棋是流动的哲学,孔学堂是凝固的经典,二者在避暑季相遇,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。”
在开幕式现场,4 岁棋手李宸樨(化名)的参赛引发关注。其父表示:“孩子接触围棋一年多,不仅学会了专注思考,更懂得了‘胜不骄败不馁’的道理。” 这一现象折射出围棋教育的深层意义 —— 它不仅是智力博弈,更是人格塑造的载体。
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3-12 岁是儿童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,围棋的 361 个交叉点、数万亿种变化能激活前额叶皮层、顶叶皮层等区域,显著提升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。韩国棋院的追踪数据显示,6 岁前学棋的儿童在中学数学测试中得分平均高出同龄人 15%,而中国围棋少年的自律性、目标感等非智力指标亦超出平均值 37%。
赛事主办方透露,本次比赛设置了覆盖各组别前 32 名的奖励机制,并为贵州省内棋手和女子棋手增设单项奖,最高可晋升业余 6 段。这种 “以赛促学” 的模式,正是推动围棋教育普及的重要抓手。正如中国围棋协会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强调:“少儿围棋不仅是培养职业棋手的摇篮,更是培育‘全人’kaiyun中国的土壤。”
作为贵阳 “避暑季” 的特色活动,本次赛事巧妙融合了城市文旅资源。孔学堂毗邻十里河滩国家级湿地公园,棋手和家长在参赛间隙可漫步花溪河畔,体验 “山水棋韵” 的独特意境。主办方还联合贵阳银行推出金融反诈小课堂,为陪同家长提供实用知识;联动本地文旅企业推出 “赛事 + 研学” 套餐,涵盖阳明洞探访、非遗扎染体验等项目,让外地棋手家庭深度感受贵阳的 “爽身、爽心、爽眼、爽口、爽购” 五爽魅力。
这种 “体育 + 文化 + 旅游” 的模式,正成为贵阳对外传播的新名片。2024 年,天元围棋全国少儿赛被纳入国家体育总局 “全民健身日” 重点推广赛事,而孔学堂通过举办中德哲学对话、古琴艺术交流等活动,已逐步构建起 “中国心学高地” 的文化品牌。正如贵州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所言:“以棋为媒,我们希望让世界看到贵州不仅有黄果树瀑布的壮美,更有孔学堂里流淌的文化活水。”
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围棋的教育价值被重新审视。谷歌 DeepMind 创始人哈萨比斯曾评价:“围棋是理解人类智能的终极实验室。” 而在贵阳孔学堂,这场赛事正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舞台 —— 孩子们在棋盘上运用 “金角银边草肚皮” 的古老智慧,同时通过手机拍照数子等科技手段提升效率。赛事直播将通过天元围棋频道及新媒体平台同步呈现,让更多人见证少儿棋手的成长轨迹。
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” 正如开幕式上一位小棋手家长在朋友圈分享的感悟,围棋教会孩子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。当 493 颗棋子在孔学堂的青砖灰瓦间落下,它们所激起的涟漪,或将在这些少年心中种下终身受益的文化基因。(完)
(注:本文综合赛事官方信息、媒体报道及少儿围棋教育研究成果撰写,部分细节基于合理推演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