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6 月 10 日国足 1-0 战胜巴林的世预赛收官战赛后发布会上,主教练伊万科维奇面对媒体多次追问帅位去向,始终选择回避核心问题。他将话题聚焦于球队未来,强调 “国家队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”,并透露 7 月东亚杯将继续锻炼年轻球员。伊万特别提到,通过世预赛 18 强赛的淬炼,多名新人如徐皓洋、杨泽翔等获得宝贵经验,未来将在技战术层面进一步优化。然而,这番表态在三天后被中国足协的解约决定彻底改写 ——6 月 13 日,足协正式终止与伊万的合同,这位克罗地亚老帅于次日凌晨黯然离境。
伊万执教国足 1 年 4 个月,率队参加 14 场比赛仅取得 4 胜 2 平 8 负的战绩,胜率不足 30%,在执教超 10 场的国足主帅中排名倒数第二。其战术体系的僵化成为最大争议:无论对手强弱,442 菱形中场与单后腰配置被媒体批评为 “脱离现代足球潮流”。典型案例是 18 强赛客场 0-7 惨败日本,长期集训(最长 25 天)与失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球数的反差令舆论哗然。尽管他在对阵巴林的两场比赛中取得胜利,但关键战役如客场 0-1 负于印尼导致国足提前出局,彻底断送晋级希望。
大家还在搜:伊万的执教协议包含自动续约条款,若率队闯过 36 强赛即可触发 18 强赛执教资格,但未能达成前四目标则足协可单方面解约。世预赛出局后,足协依据合同终止合作无需支付违约金,这与卡马乔时代的 “天价赔偿” 形成鲜明对比。值得玩味的是,伊万团队在被解约前仍在筹备东亚杯,其助手甚至已完成日韩对手的战术分析。知情人士透露,足协高层对临阵换帅持审慎态度,但考虑到青训改革需要战术延续性,最终选择 “长痛不如短痛”。
伊万的离职引发舆论强烈反响。武汉体育中心看台上,“伊万下课” 的横幅与 5 万球迷的呐喊声成为标志性画面。球迷指责其选人盲目(如征召联赛替补球员)、临场指挥迟钝(如谢文能四次抽筋未及时换人)。但克罗地亚媒体却抛出 “获胜者面临解雇,失败者获支持” 的奇谈,将失利归咎于球员实力不足,忽略教练战术责任。这种 “护犊子” 言论反而激化了中国球迷的不满,社交媒体上 “赖着不走”“画大饼” 等批评声浪此起彼伏。
随着伊万离去,国足将在 7 月赴韩国参加东亚杯,目前教练团队大概率由临时班子接手。足协面临的双重挑战在于:既要在短期内物色新帅,又需避免重蹈 “换帅如换刀” 的覆辙 —— 自 2002 年以来,国足已更换 14 任主帅,平均任期不足 1 年半,却从未解决 “技战术断层” 问题。业内人士建议,新帅需具备年轻化理念与灵活战术思维,同时协调俱乐部与国家队的用人矛盾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足世界排名已滑落至第 99 位、亚洲第 15 位,创近 10 年新低,这将直接影响 2026 世预赛 18 强赛的分档形势。
伊万的执教生涯以失败告终,但其对年轻球员的大胆启用(如 18 岁的王钰栋)仍被部分媒体视为 “遗产”。他在临别前反复强调的 “正确道路”,在足协的解约决定与球迷的怒火中显得格外苍白。中国足球的困境早已超越某一任教练的能力范畴,从青训体系到联赛生态,从战术理念到舆论环境,都需要系统性改革。当伊万的飞机消失在卡塔尔的夜空,留下的不仅是一个 71 岁老人的遗憾,更是中国足球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沉思。
相关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