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要闻

从 U23 政策牺牲品到苏超队长:中国足球新星的逆袭之路

2025-06-26

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 “苏超”)的赛场上,盐城队队长胡书铭的每一次触球都会引发全场两万余名球迷的欢呼。这位 24 岁的前锋身披 10 号战袍,在攻防两端展现出远超业余联赛水平的统治力 —— 但鲜有人知,他曾是中超赛场上被 U23 新政 “捧杀” 的希望之星。

一、少年得志:被政策催生的 “天才”

胡书铭的职业生涯起点堪称辉煌。2020 年,19 岁的他以江苏苏宁 U23 球员身份随队夺得中超冠军,成为夺冠阵容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。凭借国少、国青队的履历,他被媒体冠以 “中国足球新标杆” 的称号。彼时正值 U23 新政推行高峰期,各俱乐部为满足政策要求,不得不将年轻球员推上一线队。胡书铭在苏宁的首个赛季便获得 12 次出场机会,其中 8 次首发,看似前途无量。

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隐患。为应对政策,教练组往往将 U23 球员集中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场次,或在关键比赛中 “打卡式” 使用。胡书铭回忆:“2019 赛季一场亚冠资格赛,我在第 85 分钟替补登场,刚触球两次就被换下。这种‘工具人’式的使用,让我们很难真正融入球队战术体系。”

二、职业困境:政策退潮后的迷茫

2023 年 U23 政策取消后,胡书铭的职业生涯急转直下。随着年龄增长,他不再符合政策保护条件,而技术特点(对抗偏弱、门前嗅觉不足)的短板逐渐暴露。从江苏苏宁到南京城市、南通支云,他在中甲联赛中逐渐沦为边缘人物。2024 赛季,他在南通支云的出场时间不足 300 分钟,甚至多次无缘比赛大名单。

更残酷的是,政策调整导致年轻球员市场价值暴跌。2021 年转会期,胡书铭的身价曾高达 1500 万元,但到 2024 年,他的转会费已缩水至不足 300 万元。“俱乐部更愿意培养更小的球员,像我这样 23 岁的‘大龄 U23’,突然成了烫手山芋。” 他无奈地说。

三、浴火重生:在 “苏超” 找回足球纯粹

2025 年初,胡书铭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 —— 加盟家乡盐城的 “苏超” 球队。这里的 “苏超” 并非苏格兰超级联赛,而是江苏省发起的半职业城市联赛。在这片赛场上,他重新找到了足球的快乐:前三轮比赛打满 270 分钟,贡献 2 球 1 助攻,带领盐城队稳居积分榜前列,并戴上了队长袖标。

与职业联赛不同,“苏超” 允许每队注册 3 名现役职业球员。胡书铭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球队实力,更点燃了家乡球迷的热情。盐城奥体中心的看台上,“胡书铭 MVP” 的横幅随处可见。他坦言:“这里没有功利的胜负压力,球迷为城市荣誉而战的纯粹,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踢球的初心。”

四、行业反思:政策与人才培养的平衡

胡书铭的经历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的深层矛盾。U23 新政初衷是为年轻球员创造机会,但在执行过程中异化成为 “数字游戏”:2018 赛季,河南建业 U23 球员杨国元曾在两场比赛中分别登场 2 分 12 秒和 1 分 30 秒即被换下;天津天海门将甚至以前锋身份替补登场 4 分钟。这种 “拔苗助长” 的方式,不仅未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,反而透支了球员的职业寿命。

如今,胡书铭在 “苏超” 的成功为中国足球提供了新思路。他建议:“与其用政策强制上场,不如建立更完善的青训体系。像‘苏超’这样的城市联赛,可以kaiyun中国成为职业球员的‘第二舞台’,让他们在无压力环境中打磨技术、重塑信心。”

从被政策裹挟的 “工具人” 到家乡球队的领袖,胡书铭的故事既是个人的逆袭,也是中国足球改革的缩影。当 U23 政策的尘埃落定,如何让更多年轻球员在健康的生态中成长,或许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命题。

从 U23 政策牺牲品到苏超队长:中国足球新星的逆袭之路